作为成都老牌的工业基地,成华区的发展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座城市蜕变的缩影。它有过肩负城市建设历史使命的光荣,也经历过产业调整、转型的“阵痛”,如今,它通过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新场景,实现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的转换,并开辟出一条“文旅成华”的发展新路。
《天府文化》6月刊
特别报道
场景改变生活
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
——文旅成华的网红之路
19 世纪,工业化向全世界扩展,开创了一个城市化以史无前例速度增长的新时代,而早在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20世纪70年代宣告后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各大城市就已经纷纷把工厂从中心地带转移到周围的辖区。工厂撤出之后,工业遗存怎么办?答案当然不可能是简单的“夷为平地 , 推倒重来”。工业遗存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见证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凝结着城市的集体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上世纪 60 年代,记者出身的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作家简·雅各布斯认识到,城市的更新和改造比凭空设计更具挑战性,她把城市比作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感叹“设计一个梦幻的城市不难,改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城市则要有想象力”,因为城市更新不等于推倒重来、大拆大建,而需要基于历史土壤,在保留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有限空间、有限资源和无限想象力、无限可能性的平衡与嫁接。
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一直是城市更新的重大议题。1973 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会议在英国铁桥峡谷召开——这座小小的铁桥是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后来在 1986 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例工业遗产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对工业遗产独特价值的认识在近十年凸显出来。2017 年 12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随后 2018 年 11 月,第二批名录正式发布,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便位列其中。
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交给成都传媒集团打造,于2011 年 9 月 29 日开园运营,命名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2012 年更名为“东郊记忆”。数据显示,东郊记忆每年入园游客达 500 万人次、累计接待入园游客超过3000 万人次,成为让全球认识成都、让天府文化通向世界的“新窗口”。东郊记忆所在的成都成华区拥有全市最丰厚的工业文明底蕴,有价值的工业遗迹 14 处、占全市50%,除了肩负着对工业遗址进行保护的重任,更有通过更新完成城市功能升级转型的使命。
如果说欧洲常见的工业遗址,以公园式的静态保护仅仅是工业遗存改造的一次“转身”,那么,时间进入 21 世纪之后,随着世界各大城市的城市经济政策偏重于文化产业,如何通过场景赋能、实现“文创 + 产业落地”就成了工业遗存改造“二次转身”的新议题。
对此,一位多次参与工业遗存改造的杰出建筑师在总结自己的实战经验时曾说:“城市更新必须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线上考量,空间的一次更新是容易的,而更新重构后,产业落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动能的‘新’区域,要融入城市肌理、自主代谢生长,才说明更新取得了成功。”
01
体验赋予场景灵魂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检验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中的错误、失败和成功……城市不是一个艺术创作。当我们面对城市时,我们面对的是最为复杂的、最为紧张的现实生活。”如简·雅各布斯所说,城市更新跟城市的历史和生活现实息息相关。
作为成都老工业基地,成华区拥有生产出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全国第一个内燃机车专修厂机车车辆厂,还有成发集团、中电锦江电机厂、禾创药业仓库、101 仓库、103 仓库、华西混凝土供应站等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老成都人口中的“东郊”成为工业集中开发的热土。国营大厂的进驻,不仅带来了机床、传送带、锅炉、烟囱、厂房、车间、仓库,更带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以及为他们生活便利而配套的幼儿园、子弟校、灯光球场、电气大楼、菜市场……60 多万平方米的密集工业和生活区曾构成上世纪下半叶的东郊辉煌。
当铁轨锈迹斑斑,当传送带吱嘎作响,当烟囱不再冒出浓烟时,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成都踏入了后工业时代,其标志不再是烟囱林立,而是高新技术与智能制造。近年来,成华区先后完成 115 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区搬迁改造和近 8 万群众生活区搬迁改造,基本完成绕城以内传统低端仓储、物流、批发市场的调迁。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的热潮下,成华区抓住“文旅成华”的定位,不断调整并重塑产业格局,实现了产业格局的重新塑造。
置身今日“东郊”,你也许会马上联想到 19 世纪 50 年代的纽约 SOHO 区——昔日大型铸铁工厂遗址华丽转身,变为安迪·沃霍尔们的天堂,为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来源,成为观光客非去打卡不可的景区。但是,观光客到了纽约 SOHO区依然还是观光客,拍上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从时光留痕中感叹一下传奇不在,这远远不是今日的城市更新所要达成的效果。
今日的城市更新,不仅要最大限度保留时光留痕,诉诸大众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更要让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新与旧碰撞出的创意无限的“时空飞地”,并且在此营造出别具时空感的特色场景——在这里,老成都机车车辆厂建厂时种下的 500 棵大树,在直播博主们镜头中与网红草坪、潮人汇聚的滑板公园相映成趣。
在这里,草丛碎石旁的月台上停驻着的车皮剥落、零件腐锈的旧火车,车身上画着最潮最酷的涂鸦;而同样锈迹斑斑的翻车台和钻床被改装成了可以亲子互动的游戏装置。
在这里,厂房框架以原样保留的基础上,或揭掉房顶改装成鲜花盛开的植物园,或加装落地玻璃成为现代艺术展示空间。
更不用说一条条工业风格的空中观光走廊,不仅可带你俯瞰 1.5 公里的铁轨创意路,遥望 20 多米高的红砖烟囱,还能置身于繁茂的花园中领略绿植和流水……
中国中车集团全资子公司中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接手搬迁后的成都机车车辆厂原址改造开发后,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担纲主持“成都中车·共享城”项目的综合研究和改造设计工作。在崔愷看来,高高耸立的厂房高墙和不再轰鸣的机器并不是冰冷的砖石和钢铁,而是承载着几代人的奉献和理想,其人文精神赋予了工业遗产以“活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体现出一个时代的艺术与文化,他说:“中国是文化大国,需要认真去发掘历史,把历史记忆当成城市的灵魂,让城市特色慢慢生长出来。”
换言之,保留工业遗址之形以留住时代记忆只是第一步,在其形态之上注入新的内容,构筑当代城市美学,才能真正为场景赋能,才能让不同年龄的人走得进去、留得下来并沉浸其中,而不只是打卡式的“到此一游”。
02
空间重构场景和城市
从纽约 SOHO 区,到北京 798,再到成都东郊,也许你要问,工业遗址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答案其实很简单:工厂搬迁之后留下的巨大空间意味着巨大的可能性。
走进位于红仓·完美文创公园四号仓库的完美世界西南总部办公室,第一感觉是好象走进了硅谷的办公场景。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一块区域看起来像是专门为工作准备的,没有明显隔断、没有固定桌椅的开放性空间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它是咖啡厅、健身房、工作室、展示厅的复合式空间。随处可见的小型会议单元被打造成咖啡厅般的舒适空间,最大可能降低了交流成本,多彩丰富的办公家具配置使人精神松弛而愉悦,墙壁上的电影海报墙和游戏海报墙烘托出文艺气息。绒毛玩具“姜小虎”是完美世界著名的吉祥物,身穿鼠头鼠脑的年份特色连帽衫,零散地装点在 LOFT 风的铁架子上,像一个个隐藏彩蛋,诱惑着经过的人一把将它拎起来纳入怀中。时尚又有趣的办公环境,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社交需求以及协作式办公的工作需求。
带我们参观园区的 Teddy 就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看着美剧长大的他肯定从来就没有设想过会去一个传统沉闷的格子间办公室工作。单一功能的空间早就被潮流推远,即使是居家装修,工业 LOFT 风也是年轻人的不二选择,打破壁垒、功能复合的空间在不知不觉间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模糊了工作、社交、生活、娱乐之间的界限。而被推远的单一功能和陈旧生活方式是,一定要在家里装一个电视机标示客厅,成为专门的社交区域;一定要在格子间办公室正襟危坐才叫工作;只有到美术馆才能看展览,只有去会议室才能开启“头脑风暴”,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工业遗址的半开放式巨大空间对于城市生活最大的吸引力即在于此。打破边界的空间给了想象力巨大的发挥空间,重构着我们的工作场景、娱乐场景和消费场景,从而无声无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不仅仅是针对 Teddy 这种年轻人的生活,而是覆盖了城市里最广泛的人群。
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可能性,这是东郊记忆的蜕变之路。作为工业遗存改造的前行者,2011 年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的东郊记忆走过了以音乐产业为主打到“时尚设计与音乐艺术双柱求发展”为定位的二次转身,围绕“国际”“时尚”“艺术”“绿色”四个文化标签,聚焦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产业内容,激活成都市文化经济市场;有意识地紧扣最新“国际时尚产业园”的定位,引进和举办了如“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峰会”“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香奈儿 2018 早春度假系列发布会”“米兰时尚周中国行暨成都艺术展”等非常有时尚范、国际范的品牌活动。
后来的中车·共享城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抱负——再造一个“工业风太古里”。在由交车车间改装的中车艺展中心内,透过巨大落地窗,能看到已经开放的四季花园、机车公园、空中观光走廊、滑板公园、网红草坪,而正在改造的手游和电竞基地、一墙之隔的TOD 换乘点、一街之遥的 CBD 大楼、配套的重点中学新校区……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带我们参观的中车成都公司社会事务部物业改造项目经理李东青介绍说,自去年4 月示范区开放以来,这里就已经陆续吸引了宝马、奔驰等国际品牌来举办活动。作为中国中车集团实施“退城入园”工程后的全国首个城市更新项目,成都的中车·共享城模式无疑具有典范意义,以此为范式,中国中车集团将在北京、天津、青岛等地陆续开启对存量工业土地进行“工业遗址保护 + 城市功能更新”的开发。
空间重构城市,而城市更新必将成为打造公园城市的突破口之一。
03
“文创+”完美产业链闭环
空间的重构让工业遗址之上形成了新兴艺术街区和文创园区,但真正给它们注入内容和灵魂的,还是产业。
福宝印社董事长向运华介绍他们当初看中旧仓库遗址的原因,正是空间所允许的巨大可能性:既可以作为专业装裱工匠的大型工作间,又可以稍加改装,配置上展陈灯光,就可以当成布展空间做展览了。
福宝印社原本没有自己的布展空间,只做服务书画大家们的专业装裱和画册出版两项业务,后来发现如果没有自己的美术馆,每次做展览还要花上十多万元的场租费到美术馆租场地,便索性就找了装修公司把成华区崔家店路 371 号的老旧仓库改装成了美术馆(福宝美术馆旧馆)。2016 年成立的福宝美术馆很快就在业界变得有口皆碑。福宝印社创始人向氏兄弟在服务四川书画名家 20年之后,成立了一条龙配套产业:从专业装裱、画册出版,到策展、展陈、拍卖、修补、赏鉴、艺术培训,随着自身产业链的完善,福宝美术馆新馆又入驻了距离旧仓库不到十分钟路程的多宝寺一号艺术中心,按要求引进了五位国家级艺术家作为美术馆常驻专家,福宝美术馆老馆与新馆并存,致力于打造天府书画高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红仓·完美文创公园的落成也是一个产业链逐渐完善的典型案例。完美世界(成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嘉颂介绍,早在2011 年,完美世界就在成都布局了一个美术中心,但是自持物业和打造文创产业园区有根本性不同。作为完美世界控股集团打造的第一个文创产业园区,完美文创公园规划了以完美世界控股集团引领的文化娱乐产业为产业主轴,以音乐、影视、游戏创新文化为产业内容集群,围绕产业人才教育、原创内容创作、IP 及艺人孵化、文娱产品消费为主的产业生态圈,先后引入新片场、BaseFX、豆瓣音乐、龙渊游戏、CH8 冇独空间、M+、华星兄弟等60余家知名龙头企业入驻。最值得一提的是入驻企业业务高度互补,形成联动融合之势。
陈嘉颂举例说,有一天,一个大型音乐剧演员面试在园区内举行,隔壁公司孵化的艺人资源完全可以输送过去供选,后面音乐剧需要的排练场地、演唱空间、专业录音棚、推广,也都可以在园区内找到相关合作方。园区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文创产业扶持、创新孵化等各类政策支持,而且随着上下游资源打通,园区内形成了数字音乐节、国际电竞活动、二次元 IP 节、创意光影展等潮流文化的完整生态,可以称之为“完美的产业链闭环”。
有了各具风格、差异化发展的东郊记忆、中车·共享城、红仓·完美文创公园、多宝寺一号艺术中心等文创园区,如今的东郊已经成为了成都又一个城市文化新地标、商业新地标,不仅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传播巴蜀文明的根据地和排头兵,更是成都市加快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来源:天府文化杂志6月刊